在南通通州读懂向“新”力量!
“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全国两会刚刚落幕,声声嘱托犹在耳畔,为南通通州区指明了发展“新”方向。
这里是一片“含新量”十足的热土。滨江临海、紧邻上海的通州,坐拥高铁、空港、轨交、航道叠加的立体交通网络,南通新机场、通苏嘉甬铁路、通州湾新出海口等重大工程建设如火如荼,“通天下”的区位优势正转化为“链全球”的发展胜势。“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中国工业百强区”等荣誉,更是印证这片土地的战略价值。
今日的通州,正将时代机遇转化为发展红利,循着“四新两优”和半导体、光伏等八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产业强音”持续向前,以6.6%的年GDP增速作答“勇挑大梁”的考题。当新质生产力在这片热土上拔节生长,通州的故事,已然成为观察江苏乃至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在南通通州区菲尔德精工科技的生产车间里,一排排精密铝合金外观件泛着金属光泽,却拥有陶瓷般的硬度和耐磨性。这家企业通过创新技术,将轻合金材料的表面性能提升至新高度,实现了金属与陶瓷特性的跨界融合。
菲尔德精工的蜕变,映射出通州产业的深层逻辑——破旧立新,向“新”要动能。
近年来,通州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更以超前布局抢占新兴产业赛道。以达瑞新材料为例,这家企业果断拆除老旧厂房,瞄准家纺市场绿色化、高端化需求,投资5亿元建设新材料项目。这种“自我革新”的魄力,正是通州产业升级的普遍姿态。
如果说企业是“点”,那么产业链则是串联全局的“线”。通州深谙“集群作战”之道,围绕高端家纺、电子元器件、智能装备、储能、光伏、半导体、化工新材料、金属铸轧材料等8条重点产业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今,以鸿劲金属等为龙头的金属熔炼企业、以雄邦压铸等为龙头的铸轧企业、以甬金金属等为龙头的金属轧制企业发展壮大,链式集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光伏产业链已形成从前端材料到电池片、装备零部件的完整生态;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发挥恒科、纳科达等大企业的“虹吸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
2024年,8条产业链规模产值同比增长11%,贡献了全区七成以上的工业产值,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脊梁”。
产业的勃发,离不开项目的持续注入。近年来,通州以“赛马制”招商机制掀起抢项目、拼质量的浪潮。
2024年11月,华为南通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基地落地通州,规划建设长三角首个200PFLOPS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为“人工智能+制造”提供底层支撑。这一项目不仅将吸引AI算法、数据服务企业集聚,更标志着通州向数字经济核心领域进军的野心。同年12月,汉昇科技落户南通高新区,其大型工业制冷阀门项目投产后年产能达20万套,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2024年通州新签约重大项目61个,其中27个入选省市重点项目,大部分签约项目涉及8个重点产业。
步入2025,通州更是坚守“项目为王”,决心全年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2个。
2月9日上午,通州区2025年首个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制局半导体先进封装模组制造项目开工仪式在南通高新区举行。项目总投资10.5亿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Chiplet模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克服大芯片设计、成本的限制。
2月11日上午,江苏兴鸿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的高性能无纺布应用新材料项目在西亭镇正式开工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高性能无纺布5000吨,可实现年销售1.2亿元。
与此同时,通州正加快布局低空经济、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通过“十链百校千企”等产学研平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从一家企业的技术突破,到一条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再到一座城市的产业跃迁,通州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敢于“破”,更要善于“立”。当创新成为基因、集群成为常态,通州正以产业之“新”,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
全国两会要求:“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长江奔流,潮涌东方。站在“好通南通”的时代风口,通州区正以“通江达海”的格局和“链接世界”的雄心,在时代的浪潮中破茧成蝶。
眼下,“八龙过江”的壮阔蓝图正加速落地——苏通大桥、沪苏通公铁大桥飞架南北,北沿江高铁呼啸而来。3月13日,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启动水上详勘,这条“第七龙”的“腾飞”,将进一步打通南通与长江南岸的“任督二脉”,让“35分钟抵沪”成为日常。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版图上,通州深谙“借势”之道。
在招引人才方面,2024年,通州组织了105家企业赴上海交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开展了68场校园人才招聘活动及人才政策推介;50余家企业参加南京留学人员交流合作大会、海外博士江苏行南通专场等企业人才精准对接活动,引进优秀博士人才17人。
去年11月,通州区科技局借助在上海举行科技招商推介洽谈会的契机,组织各镇街到上海集中参观了IC咖啡孵化器、浦东软件园等优质科创载体,推动南通高新区、平潮镇、石港镇与三家上海知名科创载体成立“沪通科创园区协同创新联盟”,为上海和通州在科创资源互通互补方面打下坚实基础。
在“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的时空坐标中,“开放通州”亮色频频。
去年以来,通州区与上海嘉定工业区、浦东新区高桥镇建立共建协作机制;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低空经济和产业研究院成功落户;离岸创新网络初步建成,3个“科创飞地”全面运行。
链接世界,通州深度诠释“开放即为机遇”。
2024年,通州区紧盯链主型、头部型、专精特新项目,赴欧美、日本等地开展境外招商,全年举办各类主题招商活动248场次,新签约并注册重大项目61个。
2024年,通州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2%,均位居全市前列。此前不久,川航物流A321F全货机进驻南通机场,“南通—东京”“南通—大阪”航线小时直达日本关东、关西经济圈,光伏设备、精密仪器等“通州智造”通过“航空速递”走向海外。如今的通州,已从“偏居江北”跃升为长三角链接世界的“空中走廊”。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通州的每一步跨越,皆是对“开放创新”的生动诠释。这里没有地理的边界,只有创新的半径;这里不设产业的藩篱,唯有开放的胸襟。
全国两会要求:“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通州用心用情回应两会要求——2024年新增就业创业1.2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
今日的通州,“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成为生动现实,“以人为本”的至善理念深融入城市基因。
2024年,通州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985户,新增省市普惠托育机构4家。金沙湾学校、川姜小学建成招生,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060个、普通高中学位650个。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各5所。
同时,金沙湾医学综合体、区二院扩建工程主体封顶,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引进上海、南京等高水平专家医疗团队3个,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科研合作中心落户。新增省级社区医院5家,省基层特色科室1个。建成基层慢病医防融合门诊18个。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裕。
2024年,通州举办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和“中国曲艺牡丹奖”两项“国字号荣誉”花落通州、南通首次。“童声里的中国”影响力持续放大,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活动成功举办,少儿艺术创研基地获评“江苏省美育推广基地”。
在这幅“共同富裕”的蓝图中,具有通州特色的乡村振兴更为吸睛。
“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 这样的春耕场景出现在通州区刘桥镇和十总镇的无人农机示范基地、无人化农场里。搭载了物联网传感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智能农机在田间作业,能够基本实现从耕翻、种植、植保到收割的“无人化”。
在通州的广袤田野上,处处可见“藏粮于技”的鲜活身影。截至2024年年底,全区已建成省级“无人化”农场1个、市级“无人化”农场16个,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超1300台。
而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等先进科技已深度融入了优质粮油、高效园艺、现代渔业、生态畜牧等领域,并以显著的提质、增效、降本等成果,为智慧农业建设贡献了生动的“通州样本”。
当无人机掠过泛起新绿的千亩良田,当“青耘中国、春耕希望”的助农直播镜头扫过智能温控大棚,通州人深知:这不是简单的春种秋收,而是“通”往未来的共富之路。
财政部:1-10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0.9%
国家税务总局:12月1日起全国推广应用“数电发票”
10部门发文强保障,将给3亿农民工带来哪些新变化?
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闭幕
是惬意,是遵义!遵义文旅宣传片上线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圆满落幕
点赞接好运“活关公”推介山西好风光
国家统计局:2024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