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依靠区县淘汰劣势企业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淘汰劣势企业是贯彻上海市委、市政府推进“三个集中”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要求的重要环节,上海市在引进龙头项目发展优势产业、创造良好环境稳定均势产业的同时,紧紧依靠区县淘汰劣势企业,截至6月底上哈市已累计淘汰劣势企业712家,仅今年上半年就淘汰劣势企业462家,腾出土地4063亩。
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市经委在青浦、宝山、嘉定等部分郊区开展淘汰劣势产业、整合零星工业点试点,在调整、搬迁、淘汰250家劣势企业基础上,今年在松江、金山、南汇、奉贤、闵行、青浦、宝山、嘉定、浦东等区全面推进,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市区联手、依法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重点区域功能转换、重点行业淘汰和零星工业点整合三种类型的企业调整工作,截至6月底又调整搬迁淘汰了462家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区联手、共同推进劣势企业淘汰的联动格局,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土地制约的大背景下,对推进上海市工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水平,提升产业能级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劣势企业的主要做法方面:一是重点区域功能转换搬迁调整企业。主要是结合世博会会址、老工业基地、苏州河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升级和功能转换,以及中心城区的都市型工业园建设,通过搬迁、原地改造和淘汰等方式向园区集中。二是重点行业调整淘汰劣势企业。主要是根据国务院和上海市有关产业导向要求,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布局不合理的行业实施禁止生产、限制引进、控制用地等措施,推进小化肥、电石、小水泥、小铁合金等行业的调整退出。三是零星工业点整合淘汰劣势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推进面广量大的零星工业点整合和郊区劣势企业调整,通过设置标准、腾龙换鸟、产业置换等方式,优化存量,把这些零星企业或淘汰,或集中到工业区或有规模的工业点。
从今年上半年淘汰劣势企业的情况分析:一是从所属行业看,淘汰和关停的重点行业和工艺主要是小化肥、电石、小水泥、小铁合金、钢铁小冶炼、小五金、塑料制品加工、纺织印染、食品加工、建材加工、印刷、电镀、热处理、铸造、锻造等的污染能耗大、产出水平低、产品工艺落后、不符合区域规划、社会就业少的劣势企业。二是从产出水平看,这些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水平仅为5-8亿元,与全市工业区45亿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远;每平方公里税收仅0.38亿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5。三是从建筑容积率看,平均建筑容积率仅为0.37,远低于全市工业企业平均容积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很低;四是从投资强度看,每平方公里土地投资强度为6.4亿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6;五是从企业规模看,企业经营规模大多较小。
从上半年淘汰劣势企业工作特点分析:一是在推进主体上,从原来以市有关部门为主,转变到发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作用,依靠区县淘汰劣势企业,形成“市区联手、条块结合”推进机制。市级部门主要是“政策导向、面上推进”,制定相关标准,设置导向资金,区级部门主要“落实措施、具体实施”。二是在区域重点上,郊区已成为淘汰劣势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三是在淘汰对象上,从过去以国有企业、大集团为主转向以集体民营企业为主。四是在调整措施上,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以经济、行政和法律几管齐下,更加注重法律和市场手段推进。五是在淘汰方式上,从单一关停调整为主转向提升能级、转产、搬迁改造和向外省市梯度转移等多种调整方式结合。
在淘汰劣势企业的推进过程中,有关区县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做法。一是设置规范标准,加强政策引导。各区县在推进中以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为指导,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劣势企业的指导意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进淘汰劣势产业工作,对淘汰劣势企业、进一步盘活工业用地存量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推进机制。各区县根据市经委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负责落实措施和具体实施,充分发挥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作用,从合法经营、规划用地、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方面统一行动,严格执法。三是市场运作和行政推动并举,推动企业梯度转移。在具体操作中,各区县充分利用经济手段,采用市场化的运作办法,为企业梯度转移创造条件,通过“腾笼换鸟”,推进产业置换和转移,以处理好存量资产盘活、职工安置及银行债务处置等问题。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